当前位置:首页 > 美术论坛 >

学者型画家纪清远

作者:文 涛

    在我所结识的众多画家中,有一位特别令我敬佩,无论人品、画品在美术界以及朋友们当中是公认的。他就是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画师纪清远先生。从纪先生的举止言谈看出他颇具儒雅风度,人刚正直言。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意境恰好与他名字相符合——清远。人与画有如恽南田《论画》中所言:“清如碧水,洁如霜露,轻贱世俗,独立高步。”我想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他的家学渊源。清朝乾嘉时期大学者、《四库全书》总纂官纪晓岚是他的六世祖。世代书香,加之个人天赋、勤奋,能取得今天这样成就也就很自然了。

    他自幼喜欢绘画,曾考入北京市少年宫美术组,受到艺术的启蒙教育。后因“文革”动乱,学业被迫中断。年少的他仍然执拗地坚持自己的爱好,1967年正是破四旧如火如荼的年代,学校停课,他却在家整天画画儿,还看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》和《西游记》等文学名著。由于他祖父与齐白石大师是儿女亲家,所以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到齐家玩,在学国画初期,得到姑父齐良迟先生的指导和鼓励。19岁时父亲又带他拜见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先生,并有幸得到蒋老的悉心指点。由于他聪明好学,大胆实践,很快便做出了成绩。21岁时处女作《大院新春》便入选北京市美展,天津人美和农业出版社出版印刷60万份发行全国。以后又在周思聪老师的具体指导下,走南闯北,深入工厂、农村,画了上千张速写、素描,奠定了坚实的人物造型基础。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学院(现首都师范大学)美术系,使他在基本功的掌握和美术理论知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。近十几年他进步很快,又画了大量新作,在艺术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感受。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画展,《唐人诗意图》曾获全国首届工笔画大展“金钗奖”;《秋水月色》获96’中日水墨画联展优秀奖;《裱画工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出版了《纪清远画集》和《中国名家作品集粹——纪清远专辑》,最近又出版了《纪清远水墨人物画技法》VCD教学光盘。传略编入了《中国当代国画家大辞典》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美术》杂志、中央电视台以及悉尼的《澳洲新报》等海内外媒体曾对其作过专题介绍。

    或许因为纪清远从小受到文化熏陶,他的许多作品选材于历史故事和古诗词题材,但在手法上又有别于传统的古装人物画,更多地注重神韵。他常对我讲,即使画历史题材,也应体现出现代人的心理。他的一幅《唐人诗意》令我百看不厌,回味无穷。他抓住了诗人和入京信使在大漠风雪中交别的瞬间,行色匆匆的人物尚未停稳,飘起的大红披风使画面充满了动感。构图虚实相衬,色彩沉稳而明快,烘托出那塞北大漠的氛围。但画家没有停留在对诗中思念故园、洒泪托言的片面理解上,而是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刻划。岑参的边塞诗本是充满阳刚之气,到边塞赴任又正是他的报负,尽管在远方途中遇上正要进京的驿使,不免勾起思乡之情,这一场景的基调带有豪迈悲壮的气氛而不是愁离伤别。主要是他对古诗词有着准确的理解,所以在创作上才有准确的把握与表现。

    他新近创作的《沈括像》、《南阳张衡》、《李白独坐敬亭山》等,我认为都是人物画中的上乘力作。在继承蒋派人物画的基础上又有独到创意。人物面部结构准确、生动,身上及环境则用写意法,有时采用没骨法,没有墨线,靠渲染出结构,似有似无,创造了没骨法与勾勒法相结合、工写兼备的水墨画法,自成一格。

    十年前他和夫人卢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伉俪画展,又到成都、新加坡、悉尼举行巡回展,社会反映很好。在台湾办画展时,有的当地的年轻人说:“他的画看得出中国传统技法的痕迹,但是从整体上看却颇具现代感,是新的中国画,过去这种中国画我们没见过,印象太深了。改变了我们对中国画的认识。”这十年间纪清远又画了不少新作,有人鼓励他再展一次,纪清远的回答是肯定的。但是他总觉得作品还不太理想,内心很矛盾。不过他说:“艺术家不能总把自己的画收在家里不见人,你的职责就是为人们创造美的享受,不见人怎么行?”看得出来他是一位非常执着、认真的人,对事业从不马虎。他说创作一幅画,成功时兴奋,失败时简直就像一场精神折磨,那难受劲儿就甭提了。有人说他俩共同体验着艺术探索的艰辛和顿悟的欢欣,这话太确切了。纪清远对我说:“我十分欣赏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诗:‘寻诗争似诗寻我’。艺术最佳点就是我们所要寻找、追求的感觉。为什么有时失败、痛苦,就是没找准感觉,这种感觉是人人相通的,因此只有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灵通过作品撞击到一起,产生共鸣,作品才算是成功的”。

    他是位学者型的画家,是由于他的学识修养所致。当然并非“活字典”,除了相关的知识修养之外,最重要的是他身上那股宝贵的文人气质。什么见利忘义、阿谀钻营等等,都是他最瞧不起的。他说:“学者在我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,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里有很深研究和造诣的人。对于我来说这个称号只是一种理想和追求。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画家应对自己有这个要求。古代画论中有‘夫画者,成教化,助人伦,穷神变,测幽微。与六籍同功。’认为中国画与儒家经典是一样的作用。”由于他对于中国画有这样高度的认识,所以他就十分注意在这方面不断学习而充实自己,力图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。前不久我看见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《脱化趣味》,是谈文学的。篇幅虽不太长,但风格清新,举出了一些历代诗文章句的出处。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是写不出来的,这足见他的文学功底。我打电话对他说:“先不论写得如何,最令我佩服的是在一个人们心态普遍浮躁的社会风气中,你居然还能安静地坐下来读书。”纪清远说他习惯了,是一种爱好和追求。并常用他的老祖宗纪晓岚的一幅对联来激励自己,“过如秋草芟难尽,学似春冰积不高。”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呀!是靠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艺术水平也是靠积累提高的,那种急功近利,企图一夜成名的想法是可笑的。从他的中国画创作中所体现出的那股高雅、清新的书卷气,是无意识的自然流露。没有达到很高程度的文学艺术修养,是不可能做出来的。他在老年人当中有不少忘年交,长辈们喜欢他,他也希望能经常聆听教诲,以获取知识。而在青年人中则有相当一批崇拜者,我是其中一位。大家喜欢他的画,更喜欢他的为人,我们都期待着——纪清远在人生的道路上再创辉煌。

已阅1565次

友情链接】  【联系方式】  【画廊简介】  

版权所有:北京博雅觅庐画廊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0号紫荆豪庭1座6F 邮政编码:100026
电话:010-85965283 85966756 传真:010-85965283 联系人:丁小姐 穆先生
网址:www.boyamilu.com 电子邮件:boyamilu@163.com website by aplan

访问次数: